2017 年法國高考哲學題。
文學組第一題「觀察是否足以致知?」
在文學組裡問科學精神,可以從歸納法跟演繹法下手。
文學組第二題「權利範圍內的行為是否一概合理?」
這不就是文學少女被誘姦事件的核心嗎?
科學組第一題「捍衛權利,是否等於捍衛利益?」
這個很容易從臺灣的交通亂象中找出好例子。
這種題目,如果用經典的起承轉合結構我應該會這樣寫:
第一選定立場,並用一個實際生活的例子來貫穿論點(接下來整篇文章要為這個立場辯護,也都要把觀點在例子裡展延)
第二說明立場(選一個哲學家的觀點來為我的立場說話,在例子裡的人做了什麼選擇,為什麼他這樣做是合理的)
第三舉反例,然後反駁反例(可是某某哲學家或誰反對這樣的說法,可是他的觀點裡有一個地方說的不對,因為blah blah blah,然後再舉另一個哲學家來站台)
最後總結(更強而有力的把觀點收斂,在看完你的上述推導之後,可以在邏輯上得出比如說「因此,僅僅觀察不足以致知」或是「捍衛權利不等於捍衛利益」的結論。
在這個過程中,文采沒有被放在第一位,能不能看出你的思路以及有沒有犯下邏輯的錯誤才是重點。
還有,你的真實人生的立場、真實的想法是什麼其實一點都不重要,他出的題目是兩邊都說的通的。重點是你選了一個立場之後,你的邏輯說不說的通。
另外觀點夠不夠走偏鋒也會影響到分數(意思是,你可以走一個大家都想得到的,也用大家都想得到的方式來說服,但這就是打安全牌,但你也可以另闢新徑,但另闢新徑的重點也是你的邏輯要能連貫。
其實法國高中哲學題每一年都被翻出來,重點當然是放在批判臺灣不重思考的教育。但如果有人用這個來羞辱台灣年輕人寫不出這樣的文章,說臺灣年輕人比不上法國年輕人諸如此類等等等等,你可以問問看他寫不寫得出來。
至少年輕人... 我們有 朱家安 (Kris Chu) 可以派出當代表...
---
文學組(Bac L)
1. 觀察是否足以致知?
2. 權利範圍內的行為是否一概合理?
3. 試析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1755)選段
科學組(Bac S)
1. 捍衛權利,是否等於捍衛利益?
2. 人能否從自身文化中解放?
3. 試析傅柯「言論寫作集」(1978)選段
經濟社會組(Bac ES)
1. 理性能否解釋一切?
2. 藝術品是否必須美麗?
3. 試析霍布斯「利維坦」(1651)選段
經濟社會組(Bac ES)
1. 理性能否解釋一切?
2. 藝術品是否必須美麗?
3. 試析霍布斯「利維坦」(1651)選段